金年会-至尊品牌源于信誉

当前位置:金年会-至尊品牌源于信誉 > 新闻动态 > 河东文化 >
河东文化
后土文化:根祖信仰为源 土地信仰为流
时间:2018-09-14 

后土祠位于万荣西南边陲的黄河岸上。从1993年的首次有组织弘扬,特别是2003年的大规模开发和宣传至今,学术界也相应进行了二十多年的后土文化研究,取得了丰富成果,基本上认定了后土文化不只是土地文化的单一概念,而是根祖文化和土地文化相结合的复合概念。

这些年来,学术界在阐发后土文化深广主题的过程中,着重揭示了其根祖主题。因为根祖主题是其最本质的东西,土地主题则是由它演化而来的。

说后土文化的本质是根祖文化,是由于后土这位大地之母、大地最尊之神,与中华最古之祖女娲氏有密切的联系,就是说后土的人格原型是女娲。这一定性,在纵的方面有很多历史证据,在横的方面有不少海内外共识。

先看纵的证据——

一是古文字之证。“后土”二字在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分别是母亲生产和哺育孩子的形状①,而这种意象在甲骨文中的另一种写法即“我”字下面一个“母”字,中外著名甲骨学家罗振玉、郭沫若、赤冢中都说它是指女娲②。

二是古文献之证。据一些学者的研究,《黄帝内传》中说黄帝曾封女娲氏为地祇,《汉书·郊祀志》中又说地祇被尊称为后土,这就说明女娲即是后土了。再者,道教经典《地母真经》中明确说“女娲制人伦,从此地母神”;另一道教经典《地母妙经》中则说“虚空地母制人伦,混沌初开母为尊”,这又可以看出女娲与地母同是制人伦的,两者是一回事。

三是古墓碑之证。汾阴后土祠附近万荣县荣河镇南里庄,前些年出土了一块秦汉时的墓碑,其正面刻着“后土皇母墓”五个大字。后土有墓,说明后土原来是人;而此人为皇母,说明是人类最崇高的母亲。人类最崇高的母亲,不就是母系氏族的伟大首领女娲氏么?

四是古庙碑之证。汾阴后土祠附近河津市的高禖庙又名后土庙,有庙匾庙碑为据。此庙一块古碑上就说金代这里供奉的主神即女娲氏③。

五是古诗词之证。金代诗人党世杰在《琼花木后土像》一诗中,开头就说“皇娲化万象,赋受无奇偏”,歌颂后土为女娲,直到终篇再无别指;元代诗人杨维桢在《皇娲补天谣》中又把皇娲比为坤母,亦即地母、后土,说“当时坤母亦在场,下拾残灰补地裂”,把坤母与“积炉灰以止淫水”的女娲联系起来。古人这种谈后土就扯到女娲、谈女娲就扯到后土的情况,说明后土与女娲之间是一个等号。

六是古习俗之证。后土祠所在地万荣县宝鼎镇一代流传的旧风俗是,有殷纣王亵渎女娲情节的戏《无影簪》不准在后土祠演出。多年来后土祠不禁演骂焦氏的《杀狗》,也不禁演骂潘金莲的《杀嫂》,单单禁演对女娲不敬的《无影簪》,这也很说明问题。

再看横的共识——

台湾学者沈武义在《普载皇地祇元君圣记》中说:“民间多认为地母娘娘即女娲氏。”又说:“古人视女娲为人类始祖,尊为地母娘娘。”

台湾学者萧登福在《后土与地母》中称:“道经即以女娲为地皇,于是女娲自然与地母信仰连上关系,人们自然便把女娲称为地母了。”

马来西亚学者陈文成在《地母崇祀在马来西亚的近况》中称:“地母亦被奉为炼石补天,以土抟人的女娲娘娘。”又云:“女娲以黄土泥塑人形,是最早孕育人类的始祖……制订婚姻以传之百世,因之被尊为大地万物之母而受封为地母娘娘。”

世界华人协会副会长范光陵在《癸未年华人公祭后土大典致辞》中更加肯定地说:“后土祠内供奉的是娲皇圣母,她是抟土造人、化育万物的人类元祖,是炼石补天、济世救民的大地之母。”

山西社会科学院副院长艾斐在《皇天后土今何在》一文中说:“伏羲氏是管天的昊天上帝,女娲氏乃为管地的后土圣母……女娲继而使人以婚配,衍人以万嗣,从而成为中华民族最古的源,最早的宗,最深的根,最大的本。”

山西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孟繁仁在其《从“抟土造人”神话到“后土皇地祇”》一文中说:“后土祠的诞生,与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女娲‘抟土造人’的美丽神话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。”

以上种种证据和共识,不就充分说明后土的人格原型即女娲么?无怪运城市委宣传部的一篇文章以官方立场认可道:“后土,就是母系氏族社会最高的女性君王。越来越多的学者研究认为,后土其实就是女娲。”④

后土的土地主题,强调后土是地示、地祇、地神,总之是土地之神,大地之母,这也是符合一些史籍记载的。而在进一步研究中,学者们发现,其所谓示、祇、神,原本都指生育人类之祖先。示,郭沫若释为生殖器形状,代表人类之源⑤;祇是示与氏的结合,示如郭释,而氏代表宗族系统,两者合起来还是繁衍后代的祖先之意;神的左旁还是示字,右旁则是申字,古代申伸同义,还是生殖之意的延伸,依然离不开祖先之意。所以,一切土地神祇,都是由人类祖先发展而来。所谓“轩辕氏祀地祇”⑥是中华民族最早的祭祀活动,而文字学的知识告诉我们,这种祭祀实质上就祭的是祖先,是被赋予了大地之神这种特定神职的祖先。这位人类祖先的最大代表正是女娲!史书上固然只说到后土是土地神祇,但比一切史书更早的文字创意及后世反映人们广泛认同的碑刻、诗词、宗教典籍及民俗信仰,已经说明了那些神祇原本是人,是人类之母。如果要讲史料的话,上述最早的和最普及的史料,就把后土定格为女娲了。而长沙出土的《楚帛书·甲篇》⑦明载“女娲,居于脽”,故尊祖祭祖的轩辕黄帝就自然有了“扫地为坛于脽上”⑧之举了。

至于后土的女娲氏始祖身份为什么会被史书记载为大地神祇,这与女娲故事中的“往古……火爁炎而不灭,水浩洋而不息,猛兽食颛民,鸷鸟攫老弱”,于是她“杀黑龙以济冀州,积炉灰以止淫水”终使“淫水涸,冀州平,狡虫死,颛民生”⑨等管理大地平治水土的壮举有关,也与先民逐渐认识到大地如人祖一样有滋生滋育的功能有关,于是后土的根祖人格又兼具了大地之神的神格。这个演变的轨迹,从一个社字的三种古代大篆写法就能追寻出来。汉字的书写规律是从左至右,从上至下;而社字三个古篆写法左边都是示,意指人祖,右边从上至下分别是水与土、水与田、木与土⑩,意指水流和草木附着于田地之上,体现的是大地的神功。这样由人伦之祖到大地之神,社字就创造出来了;它既表达根祖信仰,又表达土地信仰,而且无疑是根祖信仰为其源,土地信仰为其流。它们两位一体,成了古人崇敬母祖与尊奉地神的标志,如古代江淮民间呼母为社及帝王的“郊社”等。

当后土信仰由原本的根祖信仰演变出土地信仰后,随着男权时代的出现,举凡有功于管理土地的男性也被尊称为后土了。这就是《左传》《国语》及之后的诸种史籍关于共工之子句龙、颛顼之子黎都称为后土的原因。但他们实际上都不是后土女娲那样的整个大地之神,而是管治一方地面的所谓社神、土神。再到后来,各地平治和保卫水土有功的人如唐代韩愈、宋代岳飞也被尊为土地神了。这种种现象就是后土信仰在社会上的泛化,犹如当今各地的纪检司法干部,不分男女,由于铁面无私而被称颂为包公、小包公一样。

就这样,后土经过了由人到神、由祖到地、由女到男、由大到小的演变过程。如果不重视这个演变,而根据一些后土经过演变后的种种神职说后土只是大地神,只是社神,只是土神,且只是男性,绝非女娲,绝非中华母祖,就难免陷入弃源逐流的境地。如果在此基础上,又把历代皇帝祭后土说成仅是“为农祈谷”,仅是“以求‘屡获丰年’”,绝无缅怀祖德和化育后裔之意,就更不能解释后土祠的“祠”字和祠中“宋真宗祈嗣”的砖雕了,显然不合实际。

至于说为什么号称正史的《左传》《国语》《史记》等未明载后土原本即女娲,这可视其为遗漏,或视其记载未触及本质,不能由此限制后人的新研究和新发现,不能说事实不如此。何况这些史书也无否定后土即女娲之言,在逻辑上不具有排他性。所以后土即女娲的种种论据,是否定不了的客观存在,并非谁的主观臆测。它虽不见于正史,却存在于种种古代文物和民俗文化之中,说服力无可辩驳。我国最著名的史学大师郭沫若在其《文史论集·关于目前历史研究中的几个问题》中就明确指出: 史料不限于正史文字、实物史料,如出土文物也是,尤其是劳动人民直接创造的东西更为可靠。

学术界在实事求是的研究中探索出后土这一大地神祇的根祖人格,把后土由神还原为人,无疑是后土文化研究上的唯物主义突破。它使人们认识到,后土文化不仅有自然生态意义,更有人文教化意义。故而以根祖与土地共同诠释后土的复合主题论,比仅以土地诠释后土的单一主题论,要准确、全面和高明;而且以根祖主题为源,土地主题为流,更透辟、本质和真实。

我们将后土文化复合主题双方的丰富内涵,如根祖主题的慈育后代、孝敬祖亲、爱护同胞、和合万民以及讲求信义、智勇、科技、艺术、哲学等;土地主题的珍惜田地、卫护国土、兼容并蓄、生生不已、优化生态、节约资源、发展农耕、繁荣市场等,各自予以开拓性研究弘扬,价值非常之高;践之于治世化民,功用非常之大。尤其是根祖主题,意义深远,它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轴承与核心,蕴藏着中华民族的来源解密、生存智慧、发展方略,是中华民族联合全球华人的历史纽带,是华夏文化基因的谱系依据,当然也是阐明运城一带原系“古中国”的重要依据之一。加之后土祠雄踞黄河岸上,形势险要,古称“海内祠庙之冠”,祠中又有以汉武帝《秋风辞》得名的古建秋风楼,登楼环望,视野开阔,是著名旅游胜境,故我们为了社会驶向和谐与繁荣,为了打造运城的“古中国”国际旅游目的地品牌,就要以后土的根祖文化为统领,并将其与土地文化相结合,进一步全面深入地开采后土文化的巨大矿藏,同时还要不断完善后土祠的开发,拓展后土祠旅游事业。(作者:陈振民

【注】

①见王国维《观堂集林·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续考》〔中华书局版〕,杨洪杰《中华始祖 后土圣母》〔中国国际出版社版〕。

②见郭沫若《卜辞通纂·世系》第360片考释、日本《甲骨学》。

③见《重修高禖庙碑记》〔民国十九年〕。

④见《运城日报》2014年8月22日第1版。

⑤见郭沫若《中国古代社会研究·卜辞中的古代社会》。

⑥⑧见后土祠碑刻《历朝立庙致祠实迹》。

⑦系1942年于湖南长沙王家祖山的一座楚墓出土,现藏美国大都会博物館,译文见杨洪杰《中华始祖 后土圣母》第20页〔中国国际出版社版〕。

⑨见《淮南子·览冥训》。

⑩见《康熙字典》。

见《中华大辞典》《文献通考·郊社考》。

见清人赵翼《陔余丛考》。



------分隔线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新时代 新作为 新形象
XML 地图